- 十二头阤行 → 十二頭阤行
- ﹝出十二頭阤經﹞ 梵語頭阤, 華言抖擻。 謂能抖擻煩惱之塵垢也。 蓋比丘當離憒鬧, 不樂飾好, 心絕貪求, 無諸憍慢, 清淨自活, 以求無上正真之道, 故有十二種之行焉。 (梵語比丘, 華言乞士。 ) 〔一、 住阿蘭若處〕, 梵語阿蘭若, 華言寂靜處。 謂比丘當住於空閑寂靜之處, 身離憒鬧, 心離欲塵, 永絕攀緣, 求無上道, 是為頭阤行也。 〔二、 常行乞食〕, 謂比丘離諸貪求, 不受他請, 常行乞食, 以資色身, 助成道業。 若得食時, 或好或惡, 不起分別增減之念; 若不得食, 亦無嫌恨, 得與不得, 心常平等, 是為頭阤行也。 〔三、 次第乞食〕, 謂比丘乞食之時, 不著於味, 不輕眾生, 不擇貧富, 常平等一心次第而乞, 是為頭阤行也。 〔四、 一食〕, 謂比丘修道, 應作是念: 我求一食尚多有所妨, 何況小食、 後食, 若不自損, 則失半日之功, 不能一心行道。 是故斷數數食, 受一食法, 是為頭阤行也。 (小食者, 晨時食也; 後食者, 過中食也。 ) 〔五、 節量食〕, 謂比丘所乞之食, 當作三分。 若見渴乏者, 以一分施之。 又減一搏食, 至空靜處, 置淨石上, 施諸禽獸。 若不見困乏者, 但食三分之二, 亦留一分, 不得盡食。 如此, 則身輕安隱, 易消無患, 不廢行道。 若貪心極噉, 則腹脹氣塞, 妨損道業。 是故節食為頭阤行也。 〔六、 過中不飲漿〕, 漿即果漿、 蜜漿之類, 謂比丘修道, 於種種漿, 日若過中, 悉不得飲。 若飲者, 則心樂著, 貪求無猒, 不能一心修習善法, 是故過中不飲漿, 為頭阤行也。 〔七、 著弊衲衣〕, 謂比丘不貪服飾, 不求好衣, 但於聚落中拾陳舊廢棄之物, 浣濯令淨, 作為衲衣, 覆除寒露而已。 若貪新好, 則多追求, 以損道行; 又能招致賊盜, 是故著弊衲衣為頭阤行也。 〔八、 但三衣〕, 三衣者, 九條、 七條、 五條袈裟之衣也。 謂比丘少欲知足, 衣取蓋形, 不多不少。 如白衣之人, 畜種種衣, 及外道苦行, 裸形無恥, 皆不合中道。 是故佛弟子捨此二邊, 但受三衣為頭阤行也。 (梵語袈裟, 華言不正色, 言九條、 七條、 五條者, 此袈裟上中下之等第也。 ) 〔九、 塚間坐〕, 謂無常苦空之觀, 是佛法之初門, 能令猒離三界。 比丘住於塚間, 常見死屍, 臭爛狼籍, 火燒鳥啄, 則無常不淨之想, 易得成就, 是故塚間坐為頭阤行也。 (無常者, 謂五陰之身, 終歸壞滅也。 苦者, 謂由此身而受生死逼迫等苦也。 空者, 謂此身由四大假合而成, 畢竟不有也。 ) 〔十、 樹下坐〕, 謂比丘於塚間不得道者, 當至樹下, 思惟求道。 如佛生時, 成道、 轉法輪、 般涅槃, 皆在樹下。 有如是因緣, 是故比丘如佛所行, 當樹下坐, 為頭阤行也。 (梵語涅槃, 華言滅度。 ) 〔十一、 露地坐〕, 謂比丘在樹下坐, 如住半舍, 蔭覆涼樂, 故生愛著; 又慮雨漏濕冷, 鳥屎汙身, 毒蟲所擾, 於是思惟露地而坐, 隨意快樂, 月光遍照, 令心明利, 易入空定。 是故露地坐為頭阤行也。 〔十二、 但坐不臥〕, 謂比丘四威儀中, 坐為第一, 食易消化, 氣息調和, 可以入道。 若懈怠睡眠, 諸煩惱賊常伺其便。 若行若立, 心動難攝。 是故比丘常當安坐, 脅不至席, 為頭陀行也。 (四威儀, 即行住坐臥之威儀也。 )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